年度分析和预测:发现2021,告别2020

郑磊 2021-01-11 15:30 评论(0)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

    看准趋势很重要,但几乎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2020年是一个大历史角度的分水岭—告别过去200年,2021年是新200年的开篇。

从中国视角看,过去200年,中国从农业经济的顶峰滑落,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工业化。未来200年,中华民族将再次崛起,登上数字信息经济的巅峰。

    2021,呼啸而来。

2020年1月9日,我们发布了《2020新旧康波周期展望》,对全年经济和市场做了分析和预测。当时,可能没有多少人会猜到新冠病毒会成为影响全年社会和经济的关键因素。我们基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情况,提出“美国可能遭受比之前衰退更大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在2020年底前,美国经济仍可能步入衰退”,“经济通缩和经济减速可能同时出现”,“美国货币政策进退维谷,可能暂停调整利率,增加国债购买。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年,财政、税务政策难有重大改变,但是配合选战的动作和负面消息可能随时对市场产生较大冲击。”目前看来,3月份美国遇到了罕见的一个月内多次熔断的金融市场动荡,但是还没有触发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美国大选结果仍存在变数,唯一可以预计的是,即便民主党执政,中美关系也难以缓和,变化的可能只是冲突的形式而已。

2020年中国经济未能达到预期6%左右的增长目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未能控制在7:1左右,主要来自新冠疫情带来的外部冲击。人民币下半年对美元的升值,主要来自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的恢复较快,由此形成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优于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这是一种相对升值,而不是来自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导致的升值。这是一个出乎意外的效果,从中国宏观经济整体的短期竞争力考虑,人民币升值过快会造成出口的负面影响。

实际情况是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和生产活动强度较低,导致需求溢出各国的国内市场,拉动了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增长成了支持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引擎。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和出口形势具有强相关性,投资者宜密切关注官方可能采取的调整措施,以在出口价格弹性低的情况下利用人民币升值好处,而在国外疫情好转时,可能会加强对人民币升值的调控。

2020年突发的疫情改变了经济运行的常规形态,大量线下经济活动转移到了线上,“宅经济”、电商、物流等行业获得了难得一遇的良机。中国政府提出了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基建”,中国正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替代老基建,尤其是5G投资已经适度超前,并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我们可以看到GDP回复正值,新基建、出口的贡献很大。我们在2020年初提出的“基建板块和周期股有波段机会”,已经得到验证。

对于房地产,我们的观点是: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不会轻易撼动,“房地产板块可能出现龙头整合中小企业的机会,利好龙头地产商”。几家具有系统性重要性的房地产企业被政府约谈,房地产行业整体风险可控。我们年初建议投资者“适当配置黄金类投资品”,将“环保和污染治理,消费、金融板块可以作为防御性板块”,从这些板块的市场表现看来,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香港的实体经济受到冲击较大,而金融市场因中概股回归上市带来了一波热潮。大量资金涌港,对港币需求明显增加,导致香港金管局多次出售抑制港币升值,维护联系汇率制的行动。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以及相较国外更为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未来一段时间仍会有国外资金进入香港和内地。投资者要留意评估中美爆发金融战的可能性,这是决定香港市场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我们明确提出2020年开始的5年时间,是旧康波周期的尾声,和新康波周期的初起交叠时段。一般而言会出现经济低迷,而且向下震荡的幅度可能很大。我相信,在渡过了2021-2023年全球经济萧条期之后,2024年开始,世界经济将重新步入新康波周期的快速增长阶段。中央“五中”全会给出的“十四五”规划指引也表明,中国未来5年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数字经济,查漏补缺,夯实已经取得的成果,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为2035年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年初我们提出“留意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5G、半导体等领域的投资机会”,今年市场大部分时间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我们相信这个建议在未来5年仍然是有效的。

2020年中国GDP整体为正的目标必能实现,成为全球经济唯一亮点。中、美、俄透露的疫苗研发进展顺利,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越来越强,这也是年末出现周期股活跃的一个重要背景。春节前,市场有可能出现一波反弹。但是在个股层面,我们看到市场清理仍在进行,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出现信用债违约,公司实际控制人涉足法律纠纷,公司财务突然出现不良等“黑天鹅”事件,仍会引发市场较大波动。

“十四五”是奠定新时代发展基础的五年,最高决策层已经确定了“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的基调,而对中国改革开放而言,改革真正进入了“深水区”,除旧布新,打破一些关键领域利益固化格局,才能够扎实推进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明确了政策方向。其重要性在于:这是布局“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的指导性会议,不仅确定了2021年的工作重点,而且也体现了制订“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方向。

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解决国内国际的矛盾冲突,将成为2021年的主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以“预见”,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去“发现”。单纯的经济分析已经无法描述这个宏大主题,我们从四个维度尝试勾画出一个大致框架。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这是2021年的总体目标。

    为此“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中央财经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不急转弯”在中文语境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表述,很少出现在最高级别的政府文件表述中,清晰地表明高层希望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稳定的意思能够被公众充分理解的意图。这与近期不少分析和经济观察人士猜测政策将要转向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

    我认为,全球经历了2020年严重疫情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停摆或衰退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复苏进程中可能会出现混乱,比如产业链断裂、供应链失衡导致的价格信号失灵,一些社会问题也可能意外爆发,地缘政治形势和地区冲突变得更加紧张。预计2021-2022这两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萧条带来的冲击。宏观经济正常化的方向是明确的,即逐渐退出,但是明年恐怕不具备退出所需的条件。

    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有三个国家战略高度的提法值得留意。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解决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问题。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三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旧周期的驱动力基本衰竭,新周期以数字经济为代表,“十四五”是一个新旧过渡阶段,金融与房地产领域继续清理整顿,反垄断与限制资本无序扩张成为优化“内循环”的重要政策导向。

国内大循环首要需释放消费活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打通市场隔离,抑制生产服务环节的巨头垄断,提高中底层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例,这是一个年产值千亿元,未来5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23%的新经济领域。如果这样的成长红利仅被少数龙头互联网企业瓜分,必然形成更悬殊的财富分配,对振兴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小。这可能是中央提出反垄断和约束资本无序扩张的深层考量。

此前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已经出台了反垄断指导意见。处于风口浪尖的一些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已开始调整业务发展策略。阿里巴巴作为整改样本,可能成为标杆,成为互联网平台企业规范经营的参照标准。中国互联网告别“野蛮生长”阶段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坊间有一些过度悲观的说法,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提出“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表明了支持这个行业在进一步规范之下健康发展的态度。在反垄断的过程中,应执行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原则,注意保护民营经济的活力。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大众创业的主体,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是居民消费的主力军。包括小微经营者在内的中小微企业还未度过生存危机,大量应届毕业生无法带来的就业压力有待缓解。目前中小微企业和经营者利用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解决互联网垄断应优先考虑帮助这部分群体从中获得较大利益,才能更好地通过大众创业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另一个抓手是金融资本领域。规范资本市场,提升上市公司素质,打通任督二脉。新刑法修正案大幅提高了对资本市场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打击力度,通过严格信息披露和反内幕交易,注册制在全市场实施,直接融资市场在2021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支持更多企业获得股权资本支持,改善企业负债结构。

    2020年数字经济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爆发性增长,但是,目前数字经济相关产值不足GDP总量的40%。托底中国经济仍需要传统经济部门提供主要动力,房地产带动的上下游产业众多,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当然,“房住不炒”仍是基本原则,而抑制房价的主要手段是更多提供“租赁住房”,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房租水平进行合理调控,以平抑部分城市居民购买住房的需求。房地产在调控整顿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我们预计在长租房、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面,行业龙头企业2021年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房地产领域的中小企业继续留强汰弱。

    进出口是2020年中国GDP转正的最大贡献者。疫情造成各国生产减速,供需缺口有赖于向中国采购。2021年,随着各国逐步恢复生产,迎来一轮补库存,至少在初期,仍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很强劲。

以上讨论主要涉及的是传统经济部门。新康波周期是新一轮创新周期,我们看到,金融科技技术和应用经历了一轮喧嚣热闹之后,已重新起步,更多地与实体经济融合,云计算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区块链找到更多政务和商业场景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被纳入科技伦理和法制轨道,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以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为先导的物联网经济初现雏形。5G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适度超前,新能源车和充电桩建设版图仍将加速扩展。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仍需要基建先行,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预计新能源车、高速铁路、5G为代表的新基建,仍将成为2021年主要投资领域。

    国际大循环指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生产与市场循环系统。全球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相互全面开放市场和对等零关税是大势所趋。另一个特征是产业链转移和制造业回流。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更低成本的地区,同时,也有一部分高科技制造业开始回流母国。制造产业链的重新洗牌将会延续一段时间,直到形成新的均衡。在国内,产业链比较完备的地区,往往也是商业环境生态较好的地区。为实现中央提出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交通物流和配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营造更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提高内陆地区的投资吸引力。西北、西南和东北在政府机构改革、官员素质提升和商业文化培育方面,仍与预期有较大差距。

    以美英为主的联盟可能继续扩大对中国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的围堵,中国通过签署RCEP协议开辟了新的出口市场,RCEP成员国贸易额全球占比30%,美国不可能与中国经济完全脱钩,单纯以一般商品进出口额计算,中国受到的打击并不大。但是中国在粮食和肉类方面对美国具有很大依赖性,这方面应注意潜在危机和化解。在技术引进方面,中欧有望签署投资协议,通过对欧盟扩大投资规模,打开了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引进之门。中国应继续坚持走高水平全面开放之路,不仅要继续扩大自贸区范围,还应从更高层面协调复制成功的自贸区经验,扎实推进各自贸区的试点工作,以更好地对接RCEP等国际合作协议要求。

    2021年要警惕的是国际经济的无序复苏,以及可能出现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的问题,尤其是美国、英国与欧盟。

    传统经济模式已经出现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加上常年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矛盾,迫切需要启动系统性全面改革。在美英等国威胁进行技术限制的情况下,国内科技和教育的短板问题凸显。科技和教育界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固化,论资排辈,用简单僵化的行政方式进行学术评定和考核,导致了缺乏真正创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已经变成阻碍中国科技创新的拦路虎,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初等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教育和科技部门应尽快启动实质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改革。预计改革会先从解决表象问题入手,即着力于推动自然科学基础教研和工程技术类应用研究,加强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提到,财政“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居民和政府债务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仅计算有形债务,2019年仅有8个省的负债率低于150%。居民负债除了购置汽车、住房等,还有一部分是消费贷款。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重点,可能应放在对债务问题的处理上。会议特别提出“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目前商业银行的坏账和负债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商业银行由于治理和风控存在很多问题,风险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露出来。会议提出要“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指明了明年金融系统治理整顿的方向。信用债风险可能会在2021年下半年继续暴露,不仅影响银行,也涉及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我们认为,信用债积累的风险敞口已经非常高了,因素很多,不能靠简单地收紧信用作为对策。有些信用债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有必要加快和完善不良资产处置体系,有序化解债务危机隐患。

    从国际视角看,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也非常高。美国2021年可能出问题的隐性不良债务超过万亿美元之巨,英国脱欧,德国、法国等欧盟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疫情重创,欧猪五国的情况更为严重。美国可能仍能通过财政刺激维持一段时间,其货币政策距离负利率还有一定空间,如果出现滞涨情况,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都被压缩,2021年下半年爆发危机的机会较高。

    中美关系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也值得重点关注。我们认为,大的变化不太可能出现。共和党政府之前已经采取的各种经济、政治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不会有大的转变。如果民主党总统上台,可能通过制造地缘政治事件,给中国带来更多困难。综上所说的国际问题因素,有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集中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和市场面临的主要不确定性。

2020年A股取得较好表现,尤其是公私募基金取得了可观收益。沪指在6月底基本回到了年初疫情下跌前的高点,下半年价格重心从3000点上移到了3300点左右。在最后一个交易日创出了全年新高3473点,使得2800点附近成为了2021年沪指的支撑线。沪深300指数能更好地反应A股表现,其重心已经上移到4800点,2021年上半年有望挑战5400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将在2021年上半年继续强力反弹,延续2020年动能,进出口仍有较好表现,新基建投资强劲,由于春节因素,消费也会有明显改观。包括港股和A股在内,资本市场会在上半年迎接一个小高潮。港股2020年在年初达到约30000点高位之后,疫情之后也有反弹,但是仍未恢复到年初水平。2021年,得益于国际资金继续涌入和中概股回归,上半年恒生指数可能挑战31000点。

我们无法排除一种情况是通胀可能直接从资产泡沫破裂,跳过一般商品市场通胀阶段,直接转入通缩。但是,如果全球出现粮食危机这类冲击,则一般商品市场通胀可能与资产泡沫同时出现。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问题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个是房价是否会崩盘,另一个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会继续升值。我仍坚持认为房价不会大范围塌陷,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人民币过度被动升值对中国经济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压制经济复苏,应对升值幅度加以必要干预”的观点。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提到在汇率方面“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21年,决策层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是有充分预判的,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发力,稳定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预期,继续堵漏补缺,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出三大自主可控(关键科技,种子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重点提出碳排放的达峰和碳中和。2021年在新基建、科技、农业、基础消费、军工、国企改革等领域存在明显的投资机会。  

    我们从中央财经工作会议的表述中,不难看到明年的投资机会存在于多个领域之中,比如职业教育“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保险行业“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会议也提到了物流、房屋租赁、碳排放交易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基于会议精神和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结构的判断,投资者可以关注2021年在新基建、科技、农业、基础消费、军工、国企改革等领域存在明确的投资机会。在具体产业板块选择中,2020年有些板块升幅过高,比如科创、新能源、医药、食品饮料等,2021年初可能会发生调整,而表现较差的尤其是符合上述投资机会的板块,有可能获得超预期收益。

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