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致命错误

田德邦 2019-10-15 09:46 评论(0)

  ——关于小说《致命错误》的一点思考

  小说《致命错误》是应本地文学期刊《汉水文苑》之约所作,写的有点仓促,许多问题没太想个清楚明白就动笔了。但我还是能把握一点,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而且所写内容一定是我感兴趣的、有所思考的社会现象。因此,虽然在写作的过程中对这些现象的本质问题没能完全想明白,但我知道它们有其内在的逻辑,而且值得我们深层思考。

  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这些思考似乎越来越清晰了。所以,小说在写完后,我将原标题《三口之家》改为《致命错误》。

  身边有朋友看完后产生疑问:小说中究竟哪一点算致命错误?

  小说围绕一个相对特殊的三口之家来写。E城公安局长石远方和何其丽夫妇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产生有严重分歧。在他们眼里,儿子应该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有出息。所谓出息,一般人认为就是读书成绩好,将来可以上个好大学。跟现实中许多孩子一样,在这种压力下,儿子石诗对读书产生了厌倦和恐惧,性格上的叛逆逐渐形成。逃学,与社会闲散人员来往,恋爱而且有着不切实际的固执……相对许多普通的家庭来说,石远方何其丽夫妇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石远方与妻子何其丽常常吵架,吵到激烈时,石远方总是习惯性地掏出那把92式手枪对准妻子的脑门。而这一幕刚好被儿子看到,儿子在惊恐之后对这把枪产生了兴趣,找到机会进入到石远方独掌钥匙的房间。在房间中,他不仅发现了枪和子弹,而且发现了藏在密室的大量现金。他在尝试将子弹装到枪膛时,被妈妈的一声咳嗽惊吓,最后将这粒子弹遗忘在枪膛中。而这粒子弹,鬼使神差地在夫妻二人吵架时,射中了儿子石诗。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们的一个又一个错误。对读书一点也不执着的石诗,对爱情却有种不识时务的执着。这让故事中的三角恋爱有些变味,导致的结果也是可悲的。

  小说中的三角恋爱主角梅召跳楼而死,带有我们这个时代某些错误的共性,仔细思考,它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多的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

  有些人很不理解现在的孩子,认为他们普遍有着便利甚至是优厚的物质条件,可是这些孩子在举止行为上轻率得让人吃惊。一遇到挫折,极易发生轻生现象。他们为何把生命看得如此轻薄?殊不知,他们虽然有着和我们这一代人过去相比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在精神上,普遍都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来源于家庭、社会的强大压力。

  除了共性问题,不得不说,石诗的参与之中,也有着致命错误。

  石诗明知伊妮是梅召的女朋友,因为百般爱慕,决定与梅召展开竞争,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梅召。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直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的是,梅召自杀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别的,正是石诗的强势。石诗的强势与其说是他个人的,不如说是他家庭的强势。对比石诗的家庭,梅召简直脆弱到不堪一击。而这一点,也是伊妮不曾预料到的。

  伊妮本来可以把握主动,在梅召与石诗之间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然而二姨的困境与她的家庭密切相关,她不得不通过向石诗低头,解决了二姨家的户口迁往城区的问题,因此陷入被动。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又如何能够游走在两个男朋友之间,完美处理好这种三角关系?稍有偏移,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如果要说石诗的错误,正像小说中写的:“石诗对读书一点也不执着,而对爱情却有着不识时务的执着。”石远方家庭氛围的影响一面导致了石诗对读书的厌倦和恐惧,一面又养成了他任性、偏颇的性格特征。

  生活中,我们所犯的错误总是无所不在,但关键之处的错误,往往是致命的。

  不同的观点会导致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手段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许多错误,都带有社会共性,这些错误,常常发生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就像小说中的何其丽,即使这样条件优越的家庭,依然面临着社会竞争的强大压力。当她想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塑造孩子时,给儿子石诗带来的却是极度痛苦。亚当斯密说:“包含着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是最危险的。”何其丽坚信压力能够出成果,相信孩子小时候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如果对象和手段不搭配,得到的结果却是可悲的。何其丽很难找到符合儿子石诗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只是想当然地依靠相似的手段教育和督促孩子,这些手段运用到其他人身上也许正确,运用到儿子身上根本就是错误。再者,运用的方法需要讲究精准,而不仅仅是相似。

  公安局长石远方的许多观点有他自己的逻辑和道理,他对儿子石诗既有约束,也有放纵。但是,这种约束和放纵都有着似是而非的错误。就像他以为对准妻子脑门的一定就是一把没有子弹的枪,而实际上,这把枪出乎意料地被装上了子弹。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有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并没有我们小说中这个家庭优厚的条件,他们有些甚至顾不上照顾孩子,至多只是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因为没有负面的干预,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成长,让他们从社会、从周边吸取了许多的正能量,结果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功。而这一切,除了与孩子自身的智力相关,也与他们没有使用似是而非的错误手段相关,与他们没有受到负面影响相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与手段密切相关,许许多多的手段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殊途也许可以同归,但正确的方法都有本质上的相似,反之亦然。

  似是而非,这是我们很容易犯下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我们总是一味沉浸在以为正确实则错误的手段运用中,总是不反思自己却去埋怨对象。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和功利的时代,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顽疾。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给予对象太多的负面因素或者说负能量,影响他们原本可以正常行进的人生轨迹。

  摈弃浮躁,矫正许许多多的似是而非,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深思的问题。

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